欢迎访问国资公司门户网站!
省国资公司:站在新起点 打造“新国资”
发布时间:2017-01-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2113

2014122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资公司)重新组建运行

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大考”,国资公司交出了以下成绩单:2015年,国资公司在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名列第六。截止201612月底,公司资产总额56.6亿元,较脱钩时增长84%;所有者权益19.93亿元,较脱钩时增长191%;营业收入46亿元,较脱钩时增长77%;利润总额2.37亿元,较脱钩时增长388%

    这些数字并不亮眼,跟一些大型国企相比也许不值一提。但是对一家重组时账面上只有26万元启动资金,接收的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或歇业状态的公司来说,每一个数字都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着国资人加倍付出的辛勤汗水。

“国资公司是改革的产物,也必须通过改革破题发展。过去这三年,公司专注做三件事情:脱钩、改革、发展。我们相信,把每一件事都尽力做到最好,改革成效自然就出来了。”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升说。

脱钩:做改革使命的担当者

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国资公司负责省级行政机关所办(属)企业的接收管理、划转移交工作。为完成这一改革使命,国资公司向兄弟单位借款4000万元,借用6间办公室作为临时办公场所,省国资委抽调14家集团22名干部后,立马投身到“创业”之中。

使命是崇高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2014年脱钩工作涉及到27个省级行政机关和122家企业,面广事繁,一旦某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上访等不安定因素,影响整体脱钩进程。

对此,国资公司在省国资委的领导下,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加强与各有关厅局及拟脱钩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举办4225脱钩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班,按照“成熟一批、报送一批、签约划转一批、接收一批”的办法分批推动,并参与制定和负责脱钩企业“261”整合重组方案的实施,妥善处理多项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安全不出事,稳定不出事,资产不流失”的脱钩工作目标。

三年来,国资公司发挥“接收退出”平台作用,顺利完成四批145省级行政机关所办(属)企业的脱钩划转,专项工作得到了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

接下来,国资公司将继续服务改革大局确保省委省政府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改革:做转型突破的执行者

2014年底,留在国资公司的一级脱钩企业为61家(三年来共接收留下82家),这是装进“口袋”里的全部“家当”。当时,这些脱钩企业中盈利的只有11家,绝大多数没有市场竞争能力。如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跑起来,是横亘在国资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资公司规模小、基础差、底子薄,唯有笨鸟先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对待脱钩企业,不能简单地选择‘关、停、并、转’,要高举改革大旗,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林升说。

人心聚,才能事业兴。国资公司给予借调挂职干部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负责脱钩接收、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大家在筚路蓝缕的历练中,主动融入公司“五湖四海、亲如一家”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步成长为公司业务骨干,完成了从“地方部队”到“正规部队”的升级。

管理全,才能控风险。针对脱钩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的状况,国资公司在重新运作时就制定印发第一批532项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全面构建风险防控体系,配备总法律顾问,对高风险业务进行全面清查,确保企业脱钩后没有一起高风险业务发生。

在此基础上,国资公司发挥“整合资源平台”作用,对脱钩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

对有效资产进行整合,如将省商务厅18家脱钩企业“一分为五”,给予粮油公司等3家正常经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轻装上阵。清退、剥离低效无效资产,成立3家留守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安定稳定。最终,82家脱钩企业整合为22家权属一级企业。同时,将39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改制完成28家,完成率达到72%,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国资公司各项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健全,经济板块划分更加清晰,为后续起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做沙里淘金的赶早者

2014年底,国资公司被省委省政府赋予发展海洋经济的主业定位。2015年初,国资公司将工作重心逐步从脱钩划转转移到正常的经营管理。

“国资公司作为我省唯一一家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主业的国企,应勇于担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引领、带动我省海洋经济及涉海企业协同发展。”林升说。

现实是,国资公司发展海洋经济没有资金,没有平台,没有成熟的参考模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15年,国资公司将原省海洋与渔业厅所属资质较好的脱钩企业重组成立海投公司,积极开展国内、国际贸易业务,当年实现全板块扭亏为盈。2016年,海投公司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业务完成出口额近40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为“0”。

经过两年的打基础工作,海洋经济主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资公司正在收尾某上市公司后备企业股权并购工作,莆田市海产品加工区与浮叶一级渔港码头两大项目将于2017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接下来,国资公司还将积极参与各地市渔港经济区建设,在福州自贸区设立保税仓等,加快在沿海各地市的海洋经济布局。

人资公司作为国资公司人力资源主业的重点企业,2014年完成脱钩时,只有劳务派遣这一项业务。为助推其发展壮大,国资公司相继收购海西人资公司和南平劳务派遣公司,逐步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外训业务、家政服务等高端领域,今后将与权属企业机电人才中心共同开展档案管理业务,形成全产业链。2016年,人资公司用工总量由脱钩前的6万多人增长到10万人,营业收入从4300万元增长到18亿元,牢牢占据我省行业龙头地位。

外经商务板块的服贸、工艺、丝绸和土畜产等4家公司,脱钩前已持续亏损10多年,2014年合计亏损278万元。20158月,国资公司将4家公司进行整合,新设立恒一公司对其实行统一管理运作,探索开展大宗商品贸易,短短5个月后实现扭亏为盈。

留在国资公司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靠物业收入维持生存,对资产的处置不规范、随意性强,存在较大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为此,国资公司多管齐下,采取资源重组整合、企业改组以及参与金融资本市场等手段,以管理出效益,2016年物业租赁收入超过5000万元,比脱钩前的2700万元翻了将近一番,在经济下行环境下逆势创造新高。

经过多方发展,国资公司现已形成以资本运营试点为引领,海洋经济和人力资源两大主业并驾齐驱,投资融资、整合资源和接收退出三个平台合理搭建,外经商贸、售电业务、康复业务、信息产业等板块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

试点:做资本运营的先行者

20168月,省国资委将国资公司确定为国有资本运营试点企业,标志着国资公司正式开始转型之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新国资”,为省国资委系统推进国企改革发挥试点示范、带动和突破作用,对国资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挖潜资产存量是企业发展的根基,抓好资本增量才能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国资公司将转变工作思路,以‘投资融资’平台为抓手,加大产业与资本两轮驱动中的资本权重,实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企业、经营资本的转变。”林升说。

    如何以国有资本撬动发展“杠杆”?国资公司将在以下四个方向持续发力:继续运作国资公司作为发起人的省国有企业重组改革基金、省海洋丝路投资基金以及参股的电子产业基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有资本使用效益;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尽快获得国资公司第一张类金融牌照;积极参与资产包购买处置和退市公司重振上市;推动人力资源、信息产业和康复板块相关企业的混改和员工持股,并在新三板挂牌或在主板IPO,提高资本证券化水平。

与此同时,国资公司总部商务管理大楼,建筑高度90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福建国资大厦已经破土动工,大力引进金融人才、基金领军人物、风险防控人才等高端人才……资本运营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接下来,国资人将全力做好‘试点’这第四件事。”林升说,国资公司将坚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继续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公司发展的驱动力,不忘初心,破题前进,为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主办单位: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江滨中大道386号  邮编:350000   闽ICP备20007916号  闽公安备号35010202000442号